請點我

  • 黃慧思師母
  • 講題:等待的藝術
  • 經文:約十一1-45
  • 日期:2025.02.09

等待的藝術

約翰福音十一章1-45節

        在追求「快速」的時代浪潮下,人們的專注力,也就是對單一事物之專注時間已經下降至8.25秒。如此短的專注力,常使人們無法有效的學習新事物,因為根據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學術成就中心艾倫鄧恩(Ellen Dunn)的研究發現,人們學習新內容的最佳時間長是30到50分鐘,艾倫鄧恩說到:「不管是什麼,只要少於30分鐘都不夠。」因此,絕非萬事皆以「時間短」為最好,就如一罈好酒,需時間慢慢醞釀。「等待」常讓人們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在聖經裡,記載著一個關於「等待」的美好故事。當耶穌知道自己所愛的人―拉撒路生病時,仍然在當地停留兩天才出發去叫醒拉撒路(約十一1-7)。耶穌為何要等到拉撒路死了才出發前往其居住地?

        壹、等待≠祂耽延,等待=祂榮耀之彰顯(約十一4, 11-15, 17, 41-45)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十一4)、「耶穌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約十一14-15)

        從這三節經文,我們可以發現,耶穌選擇多停留在當地兩天,不是因為有別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忙以致耽擱,也不是因為祂不夠愛馬大、馬利亞―及拉撒路,更不是因為拉撒路的病太重,耶穌無法可治。耶穌也沒有因為拉撒路死了而高興,而是為了門徒的緣故,祂不在那裏防止拉撒路不死而高興,因為耶穌知道祂會叫撒路從死裡復活。

        耶穌選擇多等兩天,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相信祂是上帝所差派的那一位,也為了讓神的榮耀被彰顯,叫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也因此得榮耀。

        及至時候到了,當耶穌到達拉撒路的墳墓,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按照猶太人的信仰,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在自己身邊盤桓三天,在這三天當中還是有被救活的機會,可在第三天,當死者的面容變色時,靈魂將會永遠離去,此人才真正死透。而當猶太人認為拉撒路已經死透時,耶穌卻用一句話,叫拉撒路出來!因此,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的拉撒路就從墳墓裡走了出來。「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祂的;」(約十一45),看見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多位猶太人,因此選擇相信耶穌。上帝的榮耀也透過這個神蹟被彰顯出來。

        唯由創造時間且不被時間限制的上帝所規劃的時間表才是最完美無缺的,因此深受時間限制的我們,應當繼續等候神,不灰心、不絕望、不放棄地繼續等候上帝的作為臨到。千萬不要因為等候神的時間越久,信心越少,反要等候越久,對祂的信心越牢固。

         貳、等待越久≠信心越少,等待越久=信心越牢(約十一20-24, 28-32 )

        「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裡。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你。』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約十一20-24)

        從經文裡,我們可以發現,馬大雖然相信天父會應允耶穌的禱告,但她仍用責備的口吻對著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馬大雖然相信耶穌的禱告會蒙天父應允,卻對耶穌說的話有別的見解(約十一24)。可見,馬大並沒有因為等待耶穌的時間越久,對祂的信心越牢固。

        「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暗暗的叫他妹子馬利亞,說:『夫子來了,叫你。』馬利亞聽見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裡去。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約十一28-32)

        曾經用極昂貴香膏抹主耶穌腳的馬利亞聽見耶穌找她時,急忙跑去找祂,一見到耶穌,就俯伏跪拜在祂腳前,表示她仍用行動來表達對主耶穌的敬拜。但馬利亞說出和其動作不相符合的話語,她和她的姊妹一樣帶著責備的口吻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可見,馬利亞和馬大一樣,沒有因為等待祂的時間越久,對祂的信心越牢固。

        然而,雖馬大和馬利亞的信心不足,耶穌仍透過叫拉撒路死裡復活之神蹟告訴她們及我們,無論等多久,仍要持續對祂有信心(約十一40)。「信心」可以幫助我們預先看見那尚未發生的事,對神的信心也能讓我們持續等候神而不放棄。願上帝將信心更多地賞賜給每位信徒,因為「凡等候祢的必不羞愧」(詩二十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