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我

  • 陳宏誠  傳道
  • 講題:十架下的託付
  • 經文:約十九25-27
  • 日期:2025.03.09

十架下的託付

約翰福音十九章25-27節

      當我們談到「託付」,我們想到的是什麼?有人會想到責任,因為託付意味著承擔與付出;有人會想到壓力,因為託付常伴隨困難與挑戰;也有人會想到信任,因為託付的本質,是一種深刻的交付與委任。事實上,「託付」不只是負擔,更是一種價值的延續,一種使命的承接。

        台灣的農業歷經數十年變遷,其中畜禽產業更是受到市場經濟與科技變革的影響。阿翔的家庭世代經營放養雞場,父親秉持傳統方式,堅持不使用抗生素、不施打生長激素,讓雞隻在自然環境中健康成長。然而,隨著市場變遷,大規模工業化養殖興起,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向價格低廉的大量生產傾斜,使得傳統雞場面臨生存壓力。

        當阿翔的父親年邁,將雞場託付給他時,他深知這份產業不只是家業,更是父親一生的堅持與信念。然而,市場競爭激烈,銷售管道受限,甚至有食品公司提議收購雞場,條件是改變養殖方式,以迎合市場需求。阿翔陷入掙扎。他可以選擇放棄,讓父親的心血成為歷史,也可以選擇堅持,尋找新的可能。他回憶起父親交付雞場時的眼神,那是期待、信任,也是一種無聲的託付。他深知這不只是雞場,更是一種價值的承傳。

        於是,他開始學習數位行銷,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品牌故事,強調雞場的天然放養特色,並積極與餐廳、烘焙坊合作,讓消費者直接品嘗到高品質的雞肉。他參與農業市集,向大眾透明展示生產過程,讓顧客了解傳統養殖的價值。最終,他成功讓雞場轉型,不僅保住了父親的心血,更讓這份託付開創出新的可能。

        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承接了某些託付——可能來自家人、來自工作,也可能來自社會與信仰。然而,託付帶來的不一定只是壓力,而是一種榮耀與意義。曾經,我參與過一個校園志工計畫,志工們的精神讓我深受啟發:凡事「正面解讀,正面回應。」
在學校裡,孩子們情緒起伏,課堂秩序時常混亂,但這群志工從不抱怨,他們選擇用愛與耐心去回應,因為他們明白,這份託付是一種使命。這樣的學習,幫助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不被困境擊垮,反而找到積極回應的方式。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託付,就能看見其背後的價值。

        基督徒相信:「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 2:20)然而,我們常忽略耶穌的人性。祂來到世界,也曾經歷過我們的掙扎與挑戰。當祂面對十字架時,祂也曾祈求:「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馬太福音 26:39)但祂仍然順服,因為祂明白這是天父的託付。

        十字架上的最後時刻,耶穌對約翰說:「看,你的母親!」又對馬利亞說:「看,你的兒子!」(約翰福音 19:26-27)這不只是家庭的責任,而是一種屬靈的託付。使徒約翰接受了這個使命,從此照顧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這是回應託付的行動。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特定的角色與責任。父母的託付——忠心教養子女,建立愛與信仰的根基。丈夫的託付——不只是提供,更要參與、陪伴、傾聽,成為家庭的領袖。子女的託付——孝敬父母,不只是物質上的照顧,更是心靈的陪伴。年長者的託付——活出智慧與榜樣,成為後輩的祝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詩篇 92:14)信仰不是停留在教會裡,而是活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見證,不在於我們花多少時間待在教會,而是我們如何在家庭、職場、社會中成為祝福。

        「成了!」(約翰福音 19:30)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句話,代表祂完成了天父的救贖計畫。耶穌的使命已完成,成就救贖「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使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 3:16)

        我們如何回應託付呢?我相信,信仰不只是知識,更是行動。「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雅各書 2:17)
今天,願我們從「託付」中,不僅看到責任,也看到榮耀與價值。因為回應託付,就是我們最直接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