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神的產業
民數記八章5-11節
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品之一,莫過於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像》。這尊大理石雕像展現了馬利亞懷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細膩地詮釋了悲憫與救贖。然而,1972年5月,一名瘋狂的匈牙利男子手持長柄大槌重擊雕像,使其嚴重受損。然而,技藝卓越的修復藝術家們傾注心力,使其恢復至幾近完美的狀態,彷彿時間未曾留下傷痕。這讓人聯想到使徒保羅的話:「我們原是他的工作(poiema),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
在希臘文中,「poiema」意指「作品」或「藝術品」,這意味著我們乃是神親手雕琢的作品,並賦予我們與萬物建立關係的能力。神學家C.S.路易斯曾說:「我們每天都在幫助彼此變得更好,或是更壞。」這提醒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即便微不足道,仍能對他人產生影響。然而,真正影響一個人的,不只是他的才華與表現,更關乎他的身分以及他所屬於誰。母親的愛與付出能塑造孩子的一生,士兵的忠誠與犧牲承載著國家的榮耀。同樣地,我們屬神的人,因為屬於祂,便不再平凡,因為我們乃是神的產業。
在最近的靈修經文中,我們常讀到:「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當摩西對神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出33:18)時,他正與神在西乃山上,求神不要離棄以色列百姓,而是親自與他們同行。神回應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出33:17)這段話顯示神對摩西的認可,也預示著神揀選利未人代替以色列的長子來服事祂。
因此,當利未人按著哥轄、革順、米拉利宗族分配職責,並經過潔淨禮被分別為聖,這一切都起始於神的揀選。同時,我們也看到,以色列人不斷經歷「敬畏神—悔改—又犯罪—再悔改」的循環,然而神始終沒有放棄祂的子民,而是一再給予機會。從這段歷史,我們認識到神的聖潔,並明白侍奉祂的人也當聖潔。如今,透過利未人的潔淨,我們可以思想,基督徒應當如何看待自己與信仰。
【信息一】你比自己想像中的寶貴
聖經說:「你從以色列人中選出利未人來,潔淨他們。」(民8:6)
這潔淨儀式包括用除罪水彈在他們身上、剃去全身毛髮、洗淨衣服,象徵著他們被完全分別為聖,準備好執行神的職責。這顯示出,利未人的侍奉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是神親自揀選他們。在會幕前,以色列全會眾見證這項儀式,使利未人的身分正式確立。他們被亞倫帶到耶和華面前,當作「搖祭」奉上,象徵完全歸屬於神,成為祂的服事者。這讓我們想到自己在神面前的身分與價值。
這樣的揀選,也發生在我們當中。例如,一位姊妹曾因忙碌而淡漠信仰,但當她收到執事提名時,雖然起初認為自己不夠資格而拒絕,然而神的話語觸動她的內心,最終她選擇順服,委身於神的呼召。她體會到,服事神不只是上帝的需要,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這提醒了我們,把自己歸給神使用,雖然會有不便,但內心卻會感到滿足、豐盛。服事神通常需要付代價,尤其在現代社會,時間常是最大的挑戰。然而,若我們甘心樂意,神必使我們在服事中成長。
青少年團契的一個活動「教會開箱」,讓弟兄姊妹分享生命故事,每個人的經歷雖不同,但共同點是:願意把自己歸給神用,並在靈裡滿足。這些生命見證就如馨香之祭,真實發生在我們教會。
【信息二】不只擁有信仰,更要活出信仰
聖經說:「亞倫也將他們奉到耶和華面前,為以色列人當作搖祭,使他們好辦耶和華的事。」(民8:11)
這裡的「搖祭」象徵著完全歸屬神,不只是身體的奉獻,更是意志的順服。真正的奉獻並非流於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敬拜。利未人的獻身代表對神的全然委身,而非僅僅完成某些宗教行為。這讓我們想到,當我們服事神時,是否真正帶著甘心樂意的心?利未記10章記載了拿答和亞比戶因獻上「凡火」而遭神懲罰,提醒我們甘心樂意的心不同於隨心所欲,服事神不可隨便,而要遵循神的心意而行。
新店教會,陳耀欽牧師在她的書中曾說:「牧者是『做』牧者,不是『像』牧者;師母是『做』師母,不是『像』師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所有基督徒。我們不該只是「像」基督徒,而應該真正去「做」基督徒。
我們的信仰生活不應該停留在外在表現,而是要讓內心真實轉變。當我們甘心樂意地委身於神,便能真正辦理祂的事,成為神的見證人。最終,我們都是神的作品(poiema),是祂的藝術品。願我們不只擁有信仰,更能活出信仰,不要活得「像」基督徒,而是勇敢地「做」基督徒,放膽為主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