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我

  • 陳宏誠  傳道
  • 講題:從疑到信
  • 經文:約六5-7
  • 日期:2025.01.19

從疑到信

約翰福音六章5-7節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5-7)

        對於懷疑到相信,是一個人信耶穌重要的過程、一段重要的轉變。大多數的人信主,都會走過這一段歷程。

        今天的經文帶我們進入了一個重要的信仰課題:從懷疑到相信。

        這是每個人與主同行中不可或缺的轉變,也是我們每一天都在操練的信仰過程。在信耶穌的旅程中,大多數人都會經歷從質疑到全然倚靠的階段,而聖經中無數故事正是在提醒我們:當我們能以信心回應神的邀請,就能看見祂的大能與榮耀。

       今天,我想透過這段大家熟悉的「五餅二魚」故事,不僅探討神蹟本身,更要聚焦在神蹟發生前一刻耶穌與腓力的對話,看看耶穌如何藉此試驗腓力,也教導我們信心的重要性。

        在神蹟發生之前,耶穌與門徒們面對一大群跟隨祂的人,這些人因見證祂所行的神蹟,渴望聽祂的教導並尋求醫治。當時正值逾越節前夕,這是一個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要節日,耶穌見到這樣龐大的群眾,就問腓力:「我們要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似無解,因為當時的人數之多,連僅僅讓每人稍微吃一點都難以達成。然而,經文告訴我們耶穌的用意:「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耶穌早已有解決之道,祂只是想透過試驗來探測腓力的信心。

        我們可以從腓力的回應中看見他的理性與務實。他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二十兩銀子,相當於當時工人八個月的薪水,即便有如此巨額的支出,也難以讓群眾飽足。腓力的回應或許貼近現實,但正是他那有限的判斷,顯示了他信心的不足。

        耶穌的提問並非不知所措,而是藉此機會向腓力與其他門徒顯明信心的真實。這讓我們反思,耶穌是否也在我們的生命中透過各種情境試驗我們的信心呢?經文提醒我們,祂並非要我們陷入絕望,而是要我們學會更加依靠祂的供應與能力。

        聖經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耶穌的提問讓我們看到一個真理:問題的來源是祂,解決的方式也是由祂供應。在這段故事中,起初是耶穌問腓力:「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而事件的結局12節說「他們都吃飽了。」這提醒我們,耶穌不僅是挑戰的引發者,更是答案的提供者。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耶穌道成肉身,祂理解我們的有限,並以耐心與我們互動。然而,祂的神性則使祂擁有無限的智慧與能力。因此,祂透過試驗,不僅堅固門徒的信心,也顯明祂的全能。在神蹟發生之前,耶穌早已心裡有數,祂「原知道要怎樣行」。

        耶穌行神蹟的目的,並非僅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更是要透過這些超自然的作為,向世人顯明祂的身份與大能。經文記載,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這呼應了摩西在《申命記》中所說的:「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祂。」(申十八15)

        耶穌的神蹟不僅解決了群眾的飢餓,更醫治了他們內心的渴望,向他們顯明祂是那位彌賽亞──人類的救主。腓力的回應雖然顯得缺乏信心,但神仍然以恩典對待,用神蹟讓他與眾人共同見證耶穌的榮耀。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聯想到,自己是否也會在生命中經歷類似的試驗。或許我們也曾對神的作為存疑,甚至覺得祂的時間過於緩慢。然而,試驗的目的從來不是要摧毀我們的信心,而是要我們更加倚靠祂的恩典與供應。當我們感到信心微弱時,請記得向神禱告,求祂幫助我們回到那屬靈最健康的狀態,甚至比以往更加堅定。

        最後,我們應該呼應聖經的教導,在意信心超越對物質的憂慮,追求神的國與祂的義。正如《馬太福音》所言:「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從懷疑到相信」是一段持續不斷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轉變。在每次試驗中,願我們學會以信心回應,緊緊抓住神的應許,並靠著祂的恩典得著真正的滿足與平安。